近日,我校武术队参加湖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群众体育类武术比赛的战报传来,共获两个集体奖和十一个单项奖,斩获一金两银两铜。这是自2011年入职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以来,公共课部体育教研室的张汇敏老师第七次带队参赛并获奖。
|
张汇敏老师带队参加湖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群众体育类武术比赛(右二为张汇敏) |
张老师是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唯一的武术老师,曾获2010年香港国际武术节木兰拳和劈挂拳冠军,2012年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武汉赛区)女子组冠军。
|
张汇敏老师在比赛中 |
1987年出生的她,年纪不过三十出头,却已拥有博士学位和多个身份和头衔: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员,国家级社会指导员,湖北省武术协会少儿武术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洪山区武术协会副秘书长;多次担任湖北省大学生武术比赛、武汉市青少年武术比赛的裁判。
八岁起习武,每天放学后都被父亲送到洪山少儿业余体育学校武术队练功两小时,最初是因为父亲未实现的“武术梦”,年幼的张汇敏并不理解在同龄女孩子学跳舞,学画画的时候,父亲为何替她选择了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兴趣班,训练苦累,曾一度想放弃。
后来,父亲认真地与她谈了一次话,讲述了民族文化的珍贵,提及鲁迅先生的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时仅有十几岁的张汇敏对这句话似懂非懂,但心里相信父亲的话一定没错。
她开始专注于练武,并且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名专业“武者”,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下去!2004年,张汇敏以武术特长生的身份考入了武汉市第三十九中,之后又顺利考入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直至拿到硕士学位。
2013年,已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工作两年的张汇敏听说母校增设了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该专业,三年后,顺利取得武汉体育学院第一个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这使她更加坚定了将传统武术传承下去的决心。
张老师入职以前,校武术队处于学生自发组织的状态,队员们练功只是兴趣使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网上找视频模仿练习。
张老师入职以后,欣喜地发现学校居然有武术协会,就像“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的那种心情。于是她主动找到当时协会的负责学生,义务带起这一帮“徒弟”。队员们也终于有了专业指导,从马步弓步,到架拳推掌,一招一式都在张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愈发标准。
|
张汇敏与同学们在一起(左一为张汇敏) |
除了周五和周六,每天晚自习之后,八点四十到十点钟,是武术协会雷打不动的训练时间。张老师每周都会去个一两次进行指导,尤其是每年比赛之前三个月,每周至少指导三次,甚至在身怀六甲之时,也不忘这些勤学苦练的徒弟们,挺着孕肚隔三岔五地去给他们纠正动作和打气。
“武术能打磨人的意志,提高抗挫能力,我们这些孩子真不愧是习武之人。无论天气如何,都能坚持训练。”提起协会里的“徒弟们”,张老师的表情一下子温柔起来,如邻家姐姐一般。
原来,学校没有室内体育馆,武术协会的队员们一直都是在操场或者教学楼二楼的露台上练功。尤其是到了冬天,露台上冷风对流,也没能让他们有丝毫懈怠与退缩。
“武德很重要,练武之人讲究德艺才兼备,我的徒弟基本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被问起武术队员学业上表现如何时,张老师满脸自豪。在这次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群众体育类武术比赛中获得女子丙组自选棍项目第二名的常丽云同学,来自旅游与商务学院17级国际邮轮(1)班,大一的两个学期的总成绩分别排名专业第一和第二。
作为我校唯一的武术老师,张汇敏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接触和了解武术这一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她说,当前国家也一直提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而我们的大学生很多都倾向于培养“西洋”文化兴趣,如街舞、跆拳道、轮滑,忽视了我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
张汇敏通过自己在黄家湖几所高校的走访,联络了武汉科技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昌工学院的武术协会,为学生搭建一个“黄家湖大学城校际武术比赛”平台,不定期组织武艺切磋与交流。让学生通过协会活动,走出校门,结识不同高校的“武友”。
“张老师常说武林中要以武会友,加入武协后,不仅仅是身体更加硬朗,我们还都觉得自己性格上变开朗了,也更自信了。”现任武术协会会长、交通学院16级城轨专业学生徐嘉晖这样评价自己在武协中的收获。
张汇敏当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扩大武术协会的规模,接收更多的大一新生。她说,民族文化需要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武术训练同时也能帮助备受关爱而长大的“零零后”大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平时一拳一腿的千锤百炼,马步弓步的咬牙坚持,流汗不流泪的顽强精神,都教会孩子们自立自强,练就强大的内心。